征信报告是反映个人或企业信用状况的重要文件,其中包含大量专有名词,这些名词直接关联信用风险评估。以下从基础信息、还款与账户状态、风险等级、特殊操作及查询记录五个维度,对常见专有名词进行详细解释,本文来自卡农社区。
一、基础信息类
此类名词用于记录主体身份及信贷账户的基本属性,仅反映客观信息,无直接信用关联。
-
授信额度:金融机构为借款人核定的可借款最高金额(如信用卡额度、贷款额度),体现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初始信用评估。
-
当前余额:信贷账户中尚未偿还的本金金额(如信用卡未还款金额、贷款剩余本金),反映当前负债规模。
-
月供金额:分期还款类贷款(如房贷、车贷)每月需偿还的固定金额,体现还款压力。
-
开户日期 / 销户日期:信贷账户的开立与注销时间,用于记录账户生命周期。
二、还款及账户状态类
此类名词反映还款行为及账户当前状态,部分为中性,部分直接关联信用好坏。
(一)中性状态(无负面影响)
-
正常:借款人按合同约定时间足额还款,无逾期或违约行为,是征信中最理想的状态。
-
结清:贷款或信用卡欠款已全部偿还完毕,债权债务关系终止。
-
提前还款:借款人在还款期限内主动提前偿还全部或部分欠款,属于正常履约行为。
-
结清销户:信贷账户在结清欠款后办理注销手续,账户状态终止。
-
展期:经借贷双方协商,延长原贷款的还款期限(需金融机构审批),若展期后无逾期记录,视为正常操作。
-
冻结:账户因非违约原因(如司法协助调查、账户安全防护)暂时无法使用,解冻后不影响信用。
-
止付:因账户安全(如疑似盗刷)或本人申请,金融机构临时停止账户支付功能,非因违约导致时为中性。
(二)负面状态(有负面影响)
-
逾期:借款人未按合同约定时间还款,包括 “逾期 1-30 天”“逾期 90 天以上” 等,逾期天数越长,负面影响越大。
-
担保代偿:借款人未履行还款义务,由担保人或担保机构代为偿还,借款人和担保人均会留下记录。
三、风险等级类(贷款五级分类相关)
此类名词直接反映信贷风险程度,均属于负面描述,按风险从低到高排列:
-
关注类:借款人当前能正常还款,但存在潜在风险(如收入下降、行业波动),可能影响未来还款能力,金融机构需重点关注。
-
次级类:借款人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,依靠正常收入已无法足额偿还本息,需通过处置资产、对外融资等方式还款。
-
可疑类:借款人还款能力严重丧失,即使执行抵押、担保等措施,也肯定会造成较大损失(损失比例通常在 30%-90%)。
-
损失类:采取所有可能措施(如法律诉讼、资产处置)后,贷款本息仍无法收回或仅能收回极少部分(损失比例≥90%)。
-
呆账:属于损失类贷款中已完成核销程序的部分,即金融机构确认无法收回并从账面上核销的贷款,是风险最高的状态之一。
-
呆账核销:与 “呆账” 本质一致,强调 “已完成核销手续” 这一操作,同样属于严重负面记录。
四、风险处置类
此类名词因违约或高风险行为产生,均为负面描述:
-
资产处置:金融机构通过拍卖、变卖抵押 / 质押物(如房产、车辆)收回部分贷款本息,通常因借款人无法正常还款导致。
-
强制执行记录:因借款人拒不履行还款义务,金融机构通过法院强制执行还款,属于严重违约记录。
五、查询记录类
-
本人查询:借款人主动查询自身征信报告,属于正常操作,无负面影响。
-
贷后管理:金融机构为监控信贷风险,定期查询借款人征信(如信用卡额度调整、贷款用途核查),为中性操作。
-
贷款审批 / 信用卡审批:金融机构在受理贷款或信用卡申请时查询征信,短期内频繁查询(如 1 个月内超过 3 次),可能被视为 “资金紧张” 信号,对信贷审批产生不利影响。
总结
征信报告中的专有名词以 “客观记录” 为核心,中性描述仅反映正常操作或状态,不影响信用评估;负面描述则直接关联违约行为或高风险状态,可能导致贷款被拒、利率提高等后果。其中,“逾期”“次级类及以上风险等级”“呆账”“担保代偿” 等是影响最大的负面记录,需特别注意避免。